問:老子五教真經於提示總題目、總綱領之「無可道、道自生;無可塵、塵自行」(一),之後,緊接著說:「言道失道,言佛不佛」(二),其要旨何在?
答:
(一) 本經「無得非說」分第二,經文如上述所說的「言道失道,言佛不佛」幾與首分之總題目相當,可見其重要,非同小可
(二) 佛道是一體的,於梵語說是「菩提」。「菩提」舊譯曰道;新譯曰覺(佛)。故佛道是最高的真理,即無上菩提。
(三) 道(佛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無形無相,無有言辭。若用語言、文字予以發揮佛性,則無有是處,故佛經說:「止止(表示“不說”的肯定之詞)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四) 佛不可見,法不可取。故道本無言,言以顯道,此所以孔子與釋迦牟尼佛之說法,雲遊天下而興。蓋說法者只能說其盡性至命的虛理,不能說其盡性至命的實事。故佛經說:「說是一物即不中」,意思是:虛靈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擬的,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什麼都說不上來。所以「佛道」貴在妙悟,不可言傳,不可以名相比擬。
(五) 總之,佛道真理不可名狀,不可形容;否則,一落言詮,便屬形迹;既是形迹,終歸變滅,即非真實永恆之無上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