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  線上報名  聯絡我們 

妙山居士(杜老師)

HOME > 心露甘露 > 妙山居士(杜老師)

靜心去除煩躁—養生理念
妙山居士 (杜老師)
 
能平和即心理平衡,才能合乎自然鬆靜之道,心能夠靜,才能去除煩躁,沈穩才能避開輕浮之舉動,亦才可接受宇宙的良好資訊和能量;煩惱生於不悟,才會為周圍之事而煩躁;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虛幻迷住雙眼而煩惱,心能靜就可自安,一靜就可以去百愁,靜靜在苦樂中;人應與大自然同樣鬆靜,才是平和的本源。靜守心房,順乎自然,場地靜的話,周圍亂也是靜,場地是亂,那麼周圍靜也是亂的,能禁口修身則齊家、治國、平天下。

   
平和來寫人生,真心來修德行,不敢不律己,須寬以待人。善緣終生受用,心平氣和,靜心調養身體,周圍的情況變得會令人欣慰,這就是「場效法」,知曉的人受益。

 
善待他人,必生福光,光是有一定的波長的,人具有產生這種波長的功能,人感恩的意念或憎恨的意念,都會形成一種波長射向目標,幾千年來民間流傳的祝福或詛咒,就有這種作用。佛學就意念稱為念力,陽的功德主榮,陰的功德主壽,積陰德和壽命延長之間的聯繫究竟是一種什麼現象? 陽德高的人,身上放射著一種光,德性德光德功強,質量的密度必高,這種陰德能量對維持生命肯定是有好處的,可以突破生命極限的設定,陰德充盈沖出五行。
 
人善心靜,養血益氣,甘願助人為樂,他們樂在其中,是一種天性的需求,也只有他們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愉快和奧妙。善待他人不僅可以延壽,氣血暢通,還可以令面容秀美,古話說:『相隨心變,善能使鬼變成人,惡能使人變成鬼。』,此話千真萬確。人與人之間,應以德報怨,不要以怨報德,心裏積著舊怨,如何談養生,近些年來一些風氣不盡人意,一些無是非之邪氣在市面隨處可見,一日,我聽聞路上有一婦人送兒子上幼稚園,囑咐道:「兒子,可要記得,有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更重的,人家沒打你,千萬別打人家啊!」。又有一則,在電視上看到聽到:有人責備王院長說:「她是公務員犯法,應該給予免職。」,院長回答說:「她已經自動辭職了,還有什麼職可以免的呢?」,你說他(她)有道理嗎?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其實是歪理、無是非,因為公務人員犯法就該免職並違反法律者該移送法辦才對。院長如此答覆實在是非不分,像這種不懂善的大道理,不僅害自己,也貽害後代及整個社會的風氣。
 
古代聖賢者,把以德報怨作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向,保持一個豁達的心態,是有利於養生的,以德報怨心胸豁達,如果一有矛盾就忌恨,必傷心肺,以善待人必生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