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玄居士
一、前言:
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世人急功近利,大家競尚虛榮浮華的生活,深陷於追逐名利與聲色的淵藪之中。心既蔽於物,欲壑又難填,於是心靈苦悶、孤寂、急躁、不安,不知如何從生活中調適心神,安穩情緒,進而提昇自已的精神生命。杜老師有鑒及此,悲天憫人,所以本道自成立「靈修堂」以還,除了多年來於講堂教授各級靈學課程外,自九十八年春天起,分別在台北以及桃竹苗電台播送「靈學與人生」,獲得廣大的回響與好評,因它是經世濟民,充裕人類生命的針砭,發揮匡正人心,撫慰心靈和醒世的力量,澄人心懷,開創完美、亮麗生命的無價瑰寶。
而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結晶,它對於人生的修身養性、處世待人接物,都有博大精深的教導:如老子教人修養之道在保持天性,少私寡欲,淡泊寧靜,心無邪念,專默精誠,神不外馳,修養天機,培育性靈,完成真我,這些都可以做我們行為的準則,以及待人處世的指標,在在教示我們獲得內心寧靜,情志適意,健康身體等。因為它與心靈修持攸關至要,爰不揣淺陋,將《道德經》有關靈修部分擿出,將兩者相互演繹說明,以貫徹杜老師靈修的精義,並學習老子卓絕的智慧,提昇心靈層次,以開創圓滿的人生。
二、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哲學家、思想家。老子名耳,字聃,是春秋時代楚國人。根據《史記》中記載,老子活到一百六十歲,比孔子大二十歲。老子於七十多歲時,出函谷關(關外是秦國)歸隱之前,留下五千二百多字的《道德經》,是他智慧的總匯。分為上下兩篇:以上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字和下篇(即三十八章以迄八十一章)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德」字,合稱為《道德經》。全經共八十一章,字字珠璣,內容豐富,言簡意賅,鉅細靡遺,幾乎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係的全都包括在內,對於心靈修為有相當珍貴的啟示。所以《道德經》乃人生雋語,彌綸宇宙、天地、人間的至理,故歷來佛道的參究者,無不奉之為圭皋。
三、靈修的意義以及為何要靈修?
靈修的「靈」指靈魂,「靈」也指人的心性、精神、情緒。而「靈修」是指心靈的修持,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追求靈魂的進化、提昇與解脫,這是人類誕生最大的意義與目的。因此誕生為人的一切作為,最可貴的就是「藉假修真」(藉色身修真靈),其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回歸自然,與宇宙主宰、天地同在,這就是逹到了超生了死,真正解決生死輪廻問題而臻於佛聖的境界。
是以靈修,不只是靈魂的修持而已,還包括肉體的修持保養;否則,由於身體的病苦,便會帶來靈修的障礙。至於靈修的最高境界,必須主魂、覺魂與生魂同時著手修練,由「三魂一體」進而與天界磁場、地界磁場和人的磁場融合為一體,在無欲靜虛、心靜神定中,開啟「智慧眼」,這就是靈修的真諦與目的之所在。
四、《道德經》與靈修的相關問題:
(一)以自然為靈修的基本法則:
自然是道教的中心旨趣。《道德經》二十五章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說明道之所以產生主宰的作用,完全是順應自然,聽任萬物的自然化育而已,並非道的上面還有一個叫做自然的東西可以效法。杜老師苦心孤詣,為我們創設的靈修課題,名叫「大自然靈修法門」,其意旨是在靈修法門的修練功法都要以自然為根本的法則;不能用意念或觀想來導氣;如果以心志來驅使其氣,並不是真陰真陽的真炁,故其氣既不中和又不柔順,因為勉強的造作而妄行運氣,元氣一旦行使,本心就動;心一動,元神就分離,元神一分離,元精就耗散,而產生弊病。所以本道的無極自然功法,全由本心靈性涵養出來的真炁,很自然地讓它運行,沒有任何的牽絆罣礙,完全配合身、心、靈,以一種柔和而圓融所表現的一種半動、半靜的自然動能功法,久而久之,磁場增加,氣經暢通,細胞活絡,體質改變,身心健康。
(二)以「虛心、淨性、三位合一、智慧」為「大自然靈修法門」的綱領與內涵:
1、「虛心」:《道德經》「安民章」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在此老子所說的「虛心」指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誇耀己功),不自矜(即不自負其能),這是指做人方面的修養表面。但在靈修方面的修持是沒有奸巧虛偽的小智與私慾;沒有巧智就自然樸實,沒有私慾就能行正道。無巧智、無私慾,便可以返樸歸真,回復本來面目,進入自然無為的淨化境界。是以本道「自然靈修法門」的首要旨趣在「虛心」;因能虛心,自能少私寡欲,不作奢想,使心思純淨,斷除妄念,怡然自在,因而「淨性」,獲致「三位一體」(天、地、人合一)而開發智慧。
2、「淨性」:「淨性」的「性」是天然的本質,性就是本性。是未動念頭前的本心。所以本心原來是清淨無染,因此也叫如來藏或佛性。自性除清淨之外,也具足靈靈覺覺以及生機的活潑,其所以迷惑是受慾望的蒙蔽,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惑」是困惑、迷亂,是多知多行,貪慾過多的結果。因此靈修的要旨必須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這兩種心是屬于定,故心清淨到一定的境界,就生發智慧,所以本道心地法門綱領所舉的「虛心、淨性、智慧」,有如齒輪,環環相扣,相需相求,相輔相成。
3、「三位合一」:「三位合一」前已述及,但「三位合一」的形成,其前提是三魂一體,三魂一體是將寄托在後腦部的覺魂磁場與寄托在心臟的生魂磁場,與主魂磁場寄托在心窩處,三個磁場如大磁鐵般地各自形成一個磁場,要使其彼此間通暢無阻,在三魂之間,形成三個如齒輪般的靈光運轉軌道,使其齒齒相扣而各自運轉,產生百分之百的結合效果,由三魂一體而三位一體,這是開啟「智慧眼」的必備修件,所以很重要。
4、「智慧」:上述「虛心、淨性、三位合一」,如喻為樹的開花,「智慧」便是結果。智慧是清淨心的作用,「智慧」是修道能否成就的最根本要素,也是杜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修練「大自然靈修法門」結晶。《道德經》十八章說:「智慧出,有大偽。」「大偽」是嚴重的詐偽行為。老子絕不是反對有智慧,本句經文的旨意是修道者,不可將「智慧」變成機智巧詐,用以騙人欺世而犯法。所以靈學的智慧是依照本道心地法門│先「虛心」,再「淨性」而達到三魂一體,與天界磁場、地界磁場相感相應的天、人、地的「三位合一」,便可開啟「智慧眼」,一旦開啟「智慧眼」,便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妙智慧而出離輪廻。所以「虛心、淨性、三位合一、智慧」是本道「大自然靈修法門」的總綱領與內涵,是靈修者修練過程或指標。
(三)以包容心、慈悲心與道合而為一:
先談包容心:《道德經》十六章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指自然的代稱),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沒身不殆是終身不受危險)。「容」是包容,是無所不包的意思,一個人有包容心,便與虛空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容納,是以有廣大包容的雅量,便能大公無私,沒有我執、分別、平等對待,他的行誼無所周遍而符合自然。靈修亦然,有了包容心,氣度寬廣,廓然大公,遠離四相、四見,冤親平等,一視同仁,有了這些的修持,便能符合大道的精髓,如此符合於道,才能永垂不朽,超諸形骸,生生不已。
其次談慈悲:慈悲與包容互為表裡,關係密切。一般對慈悲的看法與解釋是,咸認慈悲乃佛家最根本、最崇高的大愛;佛菩薩以慈心看待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得到快樂,這是「慈」;以悲心看眾生,所以希望皆能免於遭受苦難,這是「悲」。因此,慈悲是佛道修行者的重要實踐德目。
《道德經》六十七章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永遠保持著的: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人之先(不與天下人爭先)。」三件寶貝之中,老子強調慈愛慈悲為第一寶。老子教示後人,有慈愛的德性,便具有無敵的力量(能慈悲,與人結善緣,而受眾人的愛戴),所以能產生勇氣,去完成度人、助人的工作,所以慈悲是促進世界和平,奠立社會安定的基本動力。總之,一個靈修者,若能具有包容心與慈悲心,不但他的道業有長足的進步,他的心地亦能與道合而為一,永遠受人崇敬。
(四)絕對不能發怒生氣:
一位靈修者,應能體會到:當一個人動怒生氣時,情緒一定很激動,此時他的覺魂就會發射這道激動的頻率去刺激生魂磁場所寄托的心臟,心臟本來就有其正常的跳動速度,當受到刺激後就會產生不正常的跳動速度,血液循環就產生不規則的流動,於是肉體變成緊張、抽搐;因為體內的氣血循環不正常,能量便降低,使肉體疲勞而不舒服,如血壓增高,頭痛、心胸煩悶,嚴重的是竅門啟開而引進外靈,阻塞先天氣徑,導致心臟麻痺而死亡。
佛教相當重視不能動怒生氣,所以書上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都是教人要忍辱持戒,不可發脾氣,故將瞋恨列為輪廻六道的三毒—貪、瞋、痴中,而「瞋」的一項是墮入地獄的業因。老子教人修養之道,在保持天性,完成真我,以「樸」比喻天然純真之道;以嬰兒形容真我。《道德經》二十八章說:「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所謂「樸」是不經修飾的原木,比喻純樸的本性真心,樸實純善,空掉妄念貪執;而「嬰兒」代表柔弱、無欲,試想一個靈修者他的內心、意念,沒有貪執而純善,又如嬰兒的柔順,祥和無欲,無時無刻都能處於理性,純真、柔和而沒有貪欲、執著之中,怎能發怒生氣?
(五)不可有我執:
佛道書上說:能去除我執,可免墮入六道輪廻;可見執著是六道輪廻的重要因素。心靈的修持要跳脫感情、金錢、病苦的執著。感情的「情」在佛道的修持上,視為情執,是迷惑,是障道的因素。而感情是人受到外界六塵之刺激而發生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的一種,情所以被說成迷惑,是因它最易衝動而愛恨交加,情變如翻書,憎嫉無常,火辣冰霜,所以是隨煩惱的一種,故凡情是煩惱障,俗見是所知障,都應一掃而空,全都予以放下。
其次談金錢不該執著乙節,人來到人間的目的是為求解脫,如果過份執著於金錢,也是修行上的一種障礙,因為金錢使人勞碌拚命,甚至冒險犯難,投機取巧,騙人欺世,作奸犯科,身繫囹圄,以致身敗名裂,身心交瘁,是以一位靈修者,應學習付出、施捨,跳脫對金錢的執著,看淡一切,絕不受金錢的枷鎖,便不會憂心操勞,使心靈受到莫大煎熬。
至於病苦的執著,靈修者只要心中沒有貪瞋痴,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應不會有病苦發生,若能有恆心、毅力,勤練「回春養生功」(簡稱動功),自能增加磁場,氣徑暢通,意識開放,便能消除因果,細胞活化,抗體再生,生機重現,外靈不侵,何有病苦之道理。
《道德經》二十九章說:「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執」是固執而不能夠變動,一旦有所固執,便不容易聽進別人善意的建議或指導,老子稱這種頑固的人不能順應天時,應合人事,結果變成孤陋獨夫,故如此的固執而不平和圓融,既不合自然,又阻礙了發展。
(六)無我精神的涵養:
「無我」又稱非我,是去掉我執的意思。佛道的根本思想咸認一切法莫不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故一切法都不具備自性(我)的存在,強調對一切法都不能生起擁有、控制或主宰的念頭。
《道德經》第七章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外其身」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也是一種謙讓、退藏與收歛的精神。老子的教示是學聖人處處謙卑禮讓,把自己的名利擺在最後,甚至於必要時,把自己的生命置諸度外,亦在所不惜。而「後其身」是把自己放在別人的後面,表示謙讓不爭的高雅風度。是以「後其身外其身」都是教我們不要太執著自己身體的存在,因為有生必有死,生死死生,有如晝夜一般,如果我們能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或擁有、取得而能放得開,想得破,不為形骸所拘泥;不為自己的存在而執著,便是涵養無我精神的最佳表現,必能合乎自然的發展而獲得圓成佛道之聖果。
(七)尋根:
修道的最究竟目的就在尋根,尋根就是找尋你的故鄉,找尋你靈性的根源地而完成使命,亦即歸根復命。杜老師多年來苦口婆心,慈悲到極點,要他的徒弟平時能精勤而有恆心地修練動靜功,很快增加靈光能量,打通任督二脈,由三魂一體而三位一體,進而開發內在智慧,形成無形的靈眼,(即開啟智慧眼)可以看到宇宙種種事情,這種由玄關竅門發射靈能磁波去感應天界磁場,具有此能力者,欲找尋靈性的根源地,可以說如囊中取物,方便順利,絕不成問題;倒是沒有開啟「智慧眼」的人,便須加緊用功,迎頭趕上。
於尋根,《道德經》十六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老子的意思是說,萬物儘管變化紛紛,最後還是要回到他們的出發地方。萬物回到根源叫做「靜」(虛靜的狀態);而靜是萬物的本性,所以又叫做「復命」(回復原本無欲的本性)。所以「歸根」就是回到我們的本心來,回到純然無欲的境界。而「復命」就是復歸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懷抱而獲得真實的生命。
本道的「大自然靈修法門」的根源是來自無極天界磁場,也就是宇宙的主宰中心,所以尋根即是歸根,回到我們靈魂的根源地。任何一個靈修者,必須了解自己生從何處來,則死亦應返回無極天界磁場,這才能了生脫死,不再繼續搞輪廻,所以歸根復命表示在這一世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是最高境界的修成正果。
五、結語
本來靈魂在各種天界磁場都可以修持,但是進化很困難,因為處於相同的天界,其思想、理念都差不多,祂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因此,比較不會去相互的鼓勵、提醒,以致容易保持現狀,所以要想使其境界提昇、進化,唯有藉助人的肉體才有機會。
靈魂來到人間,由於各人的心態、理念、心性以及家庭,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各人會遭受各種的考驗,而就在各種的考驗、磨練當中,便會進步、提昇,所以人間是上天安排的一個修持的好環境,也是修持的道場;於此,人們才可以獲得更大的突破與成就。因此,在自然法則的影響之下,一個靈魂在沒有完全突破的時候,不管祂下來的原因,是因使命而來,或是因果輪廻而來,其目的都是在尋求進化、提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免再遭受輪廻之苦,這就是人誕生最重要的原因。
總而言之:靈修的範疇至為廣泛,而《道德經》的內容,亦是廣袤無際,如宇宙論,相對論。乃至政治、軍事、經濟各層面,尤其應用於為人處事方面等等,可以說包羅萬象,不勝枚舉。不過本文只是擷取與靈修有關部分,做一概略說明而已。因此,如對靈修有興趣,想更深入的了解,敬請蒞臨本「靈修堂」接受杜老師各級(即初、中、高等級)靈學課程,並收聽電台有關「靈學與人生」講座,亦由杜老師主持之節目。
最後要報告的是,當一個人因知道靈修的好處,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心靈的修持,久而久之,修到七情五欲都能協調一致,圓滿和諧的時候,身上的靈光磁場持續增加,賡續依照上述幾點原則去落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能開啟「智慧眼」,為芸芸眾生做更貼近、饒益的服務,成就佛道,絕非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