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世人急功近利,大家競尚虛榮浮華的生活,深陷於追逐名利與聲色的淵藪之中。心既蔽於物,欲壑又難填,於是心靈苦悶、孤寂、急躁、不安,不知如何從生活中調適心神,安穩情緒,進而提昇自已的精神生命。杜老師有鑒及此,悲天憫人,所以本道自成立「靈修堂」以還,除了多年來於講堂教授各級靈學課程外,自九十八年春天起,分別在台北以及桃竹苗電台播送「靈學與人生」,獲得廣大的回響與好評,因它是經世濟民,充裕人類生命的針砭,發揮匡正人心,撫慰心靈和醒世的力量,澄人心懷,開創完美、亮麗生命的無價瑰寶。
而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結晶,它對於人生的修身養性、處世待人接物,都有博大精深的教導:如老子教人修養之道在保持天性,少私寡欲,淡泊寧靜,心無邪念,專默精誠,神不外馳,修養天機,培育性靈,完成真我,這些都可以做我們行為的準則,以及待人處世的指標,在在教示我們獲得內心寧靜,情志適意,健康身體等。因為它與心靈修持攸關至要,爰不揣淺陋,將《道德經》有關靈修部分擿出,將兩者相互演繹說明,以貫徹杜老師靈修的精義,並學習老子卓絕的智慧,提昇心靈層次,以開創圓滿的人生。
二、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哲學家、思想家。老子名耳,字聃,是春秋時代楚國人。根據《史記》中記載,老子活到一百六十歲,比孔子大二十歲。老子於七十多歲時,出函谷關(關外是秦國)歸隱之前,留下五千二百多字的《道德經》,是他智慧的總匯。分為上下兩篇:以上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字和下篇(即三十八章以迄八十一章)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德」字,合稱為《道德經》。全經共八十一章,字字珠璣,內容豐富,言簡意賅,鉅細靡遺,幾乎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係的全都包括在內,對於心靈修為有相當珍貴的啟示。所以《道德經》乃人生雋語,彌綸宇宙、天地、人間的至理,故歷來佛道的參究者,無不奉之為圭皋。
三、靈修的意義以及為何要靈修?
靈修的「靈」指靈魂,「靈」也指人的心性、精神、情緒。而「靈修」是指心靈的修持,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追求靈魂的進化、提昇與解脫,這是人類誕生最大的意義與目的。因此誕生為人的一切作為,最可貴的就是「藉假修真」(藉色身修真靈),其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回歸自然,與宇宙主宰、天地同在,這就是逹到了超生了死,真正解決生死輪廻問題而臻於佛聖的境界。
是以靈修,不只是靈魂的修持而已,還包括肉體的修持保養;否則,由於身體的病苦,便會帶來靈修的障礙。至於靈修的最高境界,必須主魂、覺魂與生魂同時著手修練,由「三魂一體」進而與天界磁場、地界磁場和人的磁場融合為一體,在無欲靜虛、心靜神定中,開啟「智慧眼」,這就是靈修的真諦與目的之所在。
四、《道德經》與靈修的相關問題:
(一)以自然為靈修的基本法則:
自然是道教的中心旨趣。《道德經》二十五章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說明道之所以產生主宰的作用,完全是順應自然,聽任萬物的自然化育而已,並非道的上面還有一個叫做自然的東西可以效法。杜老師苦心孤詣,為我們創設的靈修課題,名叫「大自然靈修法門」,其意旨是在靈修法門的修練功法都要以自然為根本的法則;不能用意念或觀想來導氣;如果以心志來驅使其氣,並不是真陰真陽的真炁,故其氣既不中和又不柔順,因為勉強的造作而妄行運氣,元氣一旦行使,本心就動;心一動,元神就分離,元神一分離,元精就耗散,而產生弊病。所以本道的無極自然功法,全由本心靈性涵養出來的真炁,很自然地讓它運行,沒有任何的牽絆罣礙,完全配合身、心、靈,以一種柔和而圓融所表現的一種半動、半靜的自然動能功法,久而久之,磁場增加,氣經暢通,細胞活絡,體質改變,身心健康。
(二)以「虛心、淨性、三位合一、智慧」為「大自然靈修法門」的綱領與內涵:
1、「虛心」:《道德經》「安民章」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在此老子所說的「虛心」指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誇耀己功),不自矜(即不自負其能),這是指做人方面的修養表面。但在靈修方面的修持是沒有奸巧虛偽的小智與私慾;沒有巧智就自然樸實,沒有私慾就能行正道。無巧智、無私慾,便可以返樸歸真,回復本來面目,進入自然無為的淨化境界。是以本道「自然靈修法門」的首要旨趣在「虛心」;因能虛心,自能少私寡欲,不作奢想,使心思純淨,斷除妄念,怡然自在,因而「淨性」,獲致「三位一體」(天、地、人合一)而開發智慧。
2、「淨性」:「淨性」的「性」是天然的本質,性就是本性。是未動念頭前的本心。所以本心原來是清淨無染,因此也叫如來藏或佛性。自性除清淨之外,也具足靈靈覺覺以及生機的活潑,其所以迷惑是受慾望的蒙蔽,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惑」是困惑、迷亂,是多知多行,貪慾過多的結果。因此靈修的要旨必須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這兩種心是屬于定,故心清淨到一定的境界,就生發智慧,所以本道心地法門綱領所舉的「虛心、淨性、智慧」,有如齒輪,環環相扣,相需相求,相輔相成。
3、「三位合一」:「三位合一」前已述及,但「三位合一」的形成,其前提是三魂一體,三魂一體是將寄托在後腦部的覺魂磁場與寄托在心臟的生魂磁場,與主魂磁場寄托在心窩處,三個磁場如大磁鐵般地各自形成一個磁場,要使其彼此間通暢無阻,在三魂之間,形成三個如齒輪般的靈光運轉軌道,使其齒齒相扣而各自運轉,產生百分之百的結合效果,由三魂一體而三位一體,這是開啟「智慧眼」的必備修件,所以很重要。
4、「智慧」:上述「虛心、淨性、三位合一」,如喻為樹的開花,「智慧」便是結果。智慧是清淨心的作用,「智慧」是修道能否成就的最根本要素,也是杜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修練「大自然靈修法門」結晶。《道德經》十八章說:「智慧出,有大偽。」「大偽」是嚴重的詐偽行為。老子絕不是反對有智慧,本句經文的旨意是修道者,不可將「智慧」變成機智巧詐,用以騙人欺世而犯法。所以靈學的智慧是依照本道心地法門│先「虛心」,再「淨性」而達到三魂一體,與天界磁場、地界磁場相感相應的天、人、地的「三位合一」,便可開啟「智慧眼」,一旦開啟「智慧眼」,便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妙智慧而出離輪廻。所以「虛心、淨性、三位合一、智慧」是本道「大自然靈修法門」的總綱領與內涵,是靈修者修練過程或指標。
~ 總教主 (妙玄) ~